曾是新中国第一座花园饭店,如今美食依旧令人垂涎
当当当,吃饭时间到
今天小编跟大家聊聊饭店的故事
它可不是一般的饭店
对老底子的上海人来讲,时至今日仍习惯性地将江川路街道及周边的区域称作“老闵行”,而提到“老闵行”,头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号路”。20世纪60年代上海出产的笔记本里,有上海十大著名景观的插页,有外滩、南京路、国际饭店……,其中一页就是当时刚刚建成的闵行一条街。许多家住市区的上海人就是通过这本笔记本和当时铺天盖地的新闻知道闵行“一号路”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号路”商业、生活配套齐全,是老闵行最繁华的地方
说起“一号路”的由来,不得不提起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从一个农业大国跨入工业强国,因此,大力投入重工业建设。1958年,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落户闵行,而闵行,也因此成了新中国第一座卫星城。
随着“四大金刚”的陆续投产,十几万工人汇集到老闵行,而当时的老闵行只是个上海远郊的小镇,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工人的生活需求。据时任上海电机厂运输科驾驶员的杨金清说,当时他负责接送厂里的工人往返市区与闵行。厂里用装货的卡车,顶上装一个简易的顶棚,工人们密密麻麻地挤在卡车上,一路颠簸着回到市区。“由于那时候的路都是石子路, 卡车开过扬起灰尘,一路开到上海,车上的工人们都是满头的白灰,都变成了白毛男、白毛女。”杨金清回忆起那段时光依然记忆犹新。
为了解决在闵行工作的这十多万工人的居住和生活所需,闵行“一号路”的蓝图渐渐酝酿了起来。时至今日,提起当年78天建成“闵行一条街”的壮举,参与建设的设计人员之一朱菊生老人难掩激动之情。“当时接到这个任务,说要在闵行建设一条路,而且时间非常紧急。学校就立刻把我们建筑院的大学生们集合到一起,让我们回家收拾些衣物,当天下午就安排了卡车把我们送到了闵行。”
朱菊生老人早已年过古稀,如今两眼看不清东西,但回忆起那段光辉岁月,还是激情澎湃。“我们一群大学生集合在一所幼儿园里开会,当天晚上就各自画图纸,每人负责一部分建筑,大家都干劲十足地画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一早再把设计稿连起来,整体看效果。大家都是年轻人,有很多创新的点子。比如阳台上用花式的栏杆,既通风又美观。”
闵行饭店七楼,曾是放眼闵行卫星城的最好瞭望台
在众多建设者夜以继日的合力建设下,闵行一条街建成了。作为上海为国庆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大礼,这条街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城市建设速度为当时世界最快;是新中国首个“街中有坊,坊中有街”的卫星城;是当时最舒适漂亮的上海工人住宅新村;“一号路”是上海那时最宽阔平坦的林荫大道;拥有通向市区的第一条6车道以上的高等级公路;成为当时上海绿化率最高的地区,有一条中国唯一的以行道香樟树命名的“中华香樟街”。
王咏梅老人也是当年闵行一条街的设计者之一,在他眼里,当时建设闵行一条街的宗旨相当明确,那就是经济、实用,兼具美观。在建设闵行一条街之前,上海已经建成了曹杨新村等工人新村,但那时并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以致居民刚搬到那里时,买菜、购物都成了难题。而闵行一条街建设之初,就将配套设施的建设考虑了进来。“饭店、百货公司是和这条街一起建成的,之后又根据需要逐步扩充。在‘一号路’的路口,有百货商店、妇女用品商店、老正兴饭店和闵行饭店。”王咏梅回忆说。
王咏梅所说的闵行饭店,在当时的闵行甚至上海,都称得上声名显赫。本文开头提到的“上海牌”笔记本上的闵行一条街的照片,就是以闵行饭店作为背景拍摄的。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花园饭店,闵行饭店1959年7月3日破土动工,并于国庆十周年当天正式对外营业。饭店的七楼,是放眼闵行卫星城的最好瞭望台。当年,要看闵行全景,这里是最佳位置,不仅可以俯瞰闵行一 条街,把这座工业新城尽收眼底,甚至还可以远眺吴泾化工区。
闵行饭店开业后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各国驻上海领事馆人员及家属,政府请他们来见证只用了78天就建成的闵行一条街。他们参观了 这条长街后,无不竖起大拇指,深感赞佩。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都曾下榻光临过闵行饭店。
闵行饭店原来矗有刻着郭沫若诗作《游闵行》的石碑
闵行饭店建成之初是不对外开放的,主要接待首长和外宾。来闵行一条街参观者,人山人海。“四大金刚”如果有外来联系工作的人员想住宿,必须凭工厂介绍信,饭店才予以接待。
闵行饭店的第一任经理胡铨原先是在上海市区里搞公安工作的,1958年,他被组织派来负责闵行饭店的筹建。当时,上海为了加强涉外饭店的保卫工作,涉外饭店的经理几乎都有从事公安工作的经历。
1961年10月的一天,胡铨突然接到通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第二天要来闵行,他迅速派人买来文房四宝,做好准备。第二天,郭老偕夫人登上饭店屋顶平台鸟瞰一号路全景,放眼望去,高耸入云的烟囱和鳞次栉比的厂房饶有气势地屹立在黄浦江边。郭老诗兴勃发,赋诗一首:
“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
万家居舍联霄汉,四野工厂冒远烟。
蟹饱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
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
郭老告诉胡铨,他1937年到过闵行,是从日本潜回上海,在闵行摆渡到沪杭公路,尔后辗转内地参加抗日战争,所以对闵行印象很深。当时的闵行还只是一片农村,看到如今的成就,郭老非常感慨。正好这天饭店招待郭老一行的午餐,菜肴有大闸蟹、青鱼划水等,郭老边吃边打趣地对胡铨说:“哎,我刚作了‘蟹饱鱼肥红米熟’,你倒真的给我吃蟹和鱼了!”引得全桌人哄堂大笑。
经过重新整修的闵行饭店全景(摄于2015年)
接待的领导和外宾多了,也发生过不少“意外”事件,闵行饭店的老员工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津津有味。1963年,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张鼎丞到上海视察工作,顺便到闵行卫星城参观,无意中发现分别多年的战友张振华是当时的闵行区委书记。他俩抗战时一起在东北战场,张鼎丞是司令员,张振华是团长。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两人亲如兄弟,由于戎马倥偬,天各一方,离别多年。事隔经年,二人相见,热烈拥抱,喜极而泣。
五十多年了,闵行饭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诞生,自然蕴聚了自己特有的内涵,在“1949年—1989年上海十佳建筑”评选活动中,闵行饭店与沿街的其他十幢大楼一同被推选为全市三十项精品建筑之一。
斗转星移,今天的年轻人已不知道当年的故事,在他们看来,此时的闵行饭店似乎有点老了,有点俗了,也有点旧了。2013年,闵行饭店内部进行了重新装修,并正式更名为锦江都城闵行饭店,由上海锦江都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运营。
走进现在的闵行饭店,酒店内部与印象里中规中矩的老式建筑已迥然不同。大堂挑空的设计,彰显出现代酒店的气派和稳重,加上大理石铺就的地砖,散发古典优雅的气息。大堂与花园透过水景将内外景全方位地融为一体,让身处其中的旅客,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中。登上饭店的顶楼平台,五十多年前闵行一条街的盛况早已被茂盛的参天香樟遮住了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越盖越高、鳞次栉比的楼房。
当年全上海最宽阔平坦的林荫大道,现在看来也快不能承受繁忙拥堵的交通,需要等待再次的拓宽了。2017年9月上海旅游节的花车巡游,也正是来到了这条曾经声名显赫的“一号路”上,不知聚集在道路两旁兴高采烈观赏花车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年轻父母们是否知道,五十多年前,或许他们的上一代也曾兴致勃勃骑着自行车来到这条街上,观赏这条在新中国首屈一指的大街,并以身为上海人、闵行人而无比骄傲。
时光荏苒,不同的时代自然会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回忆。幸好闵行饭店的青鱼划水还是有着原来的味道,还有草头圈子、八宝辣酱、响油鳝糊、香酥鸭,这些浓油赤酱的本帮菜美味,在几代厨师的传承中,更加炉火纯青了。看来,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是文坛巨匠还是平民草根,对美食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作者:赵韵
编辑:张逸欢
猜你喜欢
△ 个人收藏老车超200辆,赶超专业博物馆,记者探访实地连声惊叹“穿越了!”
△ 七十年前这位闵行烈士自制的结婚纪念册,铿锵中蕴含无限柔情!
△ @闵行人,不用去景点人从众,家门口也可“跋山涉水、驰骋草原”!